2016年自考《民族传统体育》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0.5分,共20分)
1、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2、养生导引气功主要是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三调”过程,增强了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系统的协调性,疏通经络气血,提高机体的修复和抗病能力。气功调谐主要包括:导引、内养、保健、吐纳等内容。
3、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分竞赛、表演两大类。
4、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习俗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文体交融性等特征。
5、“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
传统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
6、练习长拳时身体姿势要求做到:头正、劲直、沉肩、挺胸、立腰。
7、1990年10月3日在中国北京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简称国际武联,国际武术联合会目前拥有来自五大洲88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协会。国际武术联合会现任主席为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
8、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原则主要有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不间断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运动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等。
9、练习太极拳时,应注意保持膝关节与脚尖同一方向,防止内扣等错误动作导致膝关节损伤。
10、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导引术强调的是养生强身,防老抗衰,同样它也是一种治病的好方法。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武术: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功法运动、搏斗运动三种形式。
2、“气沉丹田”:是意识引导气息下行,在小腹部(丹田位于肚脐下二寸四分处)获得的一种充实感。
3、武术的“六合”:是武术运动的基本技法法则。内三合和外三合相合,称为“六合”。
“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4、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从传统社会沿袭下来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对人体生理特征进行改造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
5、变换训练法:指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的负荷(速度、时间、速率等)、动作组
合、以及变换练习的环境、条件等进行训练的方法。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早晨练武应注意什么?
答:早晨练武,首先要注意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由静卧状态慢慢增加活动幅度,逐渐加大运动强度,防止引起拉伤或挫伤;其次,强度不宜过大,不超过最大心率70%为宜;练习时间40分钟左右为宜。
2、太极拳的步法的特点和表现方法?
答:太极拳的步法含有沉稳、轻灵、平稳、均匀等四个特点。它贯穿太极拳的任一步法变化中。在步法之初,应做到虚实分明,使重心完全稳定在支撑脚上,另一脚提起,在不牵动重心位置的范围内落地。这阶段主要体现迈步轻灵的特点。在移动过程中,必须做到重心逐渐转换,脚着地部位渐渐过渡为全脚掌,此阶段主要体现了重心平移,两脚匀速移动的特点。在完成动作,步到、身到、手到、眼到之时,重心移到靠近两脚中间的位置。此阶段主要体现步法稳沉的特点。
3、民族传统体育的构成是什么?
答:从整体结构上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构成主要包括以武术为主体的武艺、养生导引气功,以游戏形式满足人们娱乐需要的民俗民间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形态。
4、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教学训练中如何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答:(1)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要坚持不懈,贯彻到训练的全过程。
(2)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要针对少年运动员的特点区别对待。
(3)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
(4)要严格要求,耐心疏导。
(5)教练员的思想作风、道德情操、工作态度对运动员的影响极大,因此,教练员应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经常练习太极拳对人体有何作用?
答:(1)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
(2)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3)加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
(4)有助于保持全身综合健康水平,预防肾虚现象的发生。
(5)增强人的呼吸功能,扩大肺活量。
(6)促进消化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武术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
答:武术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术的健身作用的发展。据《管子七法》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所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3个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这都说明,汉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如《汉书。艺文志》收入的“兵技巧”类就有13家﹑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目前,武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突出,具有很强的健身养生、防身修身、陶冶情操、竞技比赛、娱乐审美的价值,深受人们的欢迎。
2、学科的概念是什么?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有何意义?
答:学科是指将科学领域按其属性划分的不同门类,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单位。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科学技术本身,并依据其对象、功能和属性的不同而分出不同的学科类别,因其涵盖面的宽窄而分级设置,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学、医学、理学、军事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又如在教育学门类下还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还设有二级学科。对于高等学校,学科还泛指围绕各个门类科学领域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功能实体。在1996年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将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归属教育学学科门类,并在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使体育学开始具有较为合理的体系。
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可知,该学科是一门研究视域宽、体系庞大的学科。它的意义就在于将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纳入研究视野,通过比较和思辨的方法研究各民族传统体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得出关于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与现实的差异及其差异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推进各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及各种体育形态在全球化时代共存与融合的理论与方法。它不满足于体育史学关于体育历史的描述,更注重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关注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与现实及未来命运,是一门历史学、民族学与体育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属历史哲学的范畴。民族传统体育学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应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论观察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差异及其差异的社会文化背景,能在推进各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及各种形态体育在全球化时代的共存与融合方面做出全新的贡献。